要在港內掉頭的船隻,還有一個要素,也是最被忽略的迴轉速率,船隻前進的慣性要控制,船隻迴轉的慣性,更是港內操船的關鍵。 這是因為港區裡面的水域有限,要在這麼有限的空間裡面,把船隻的航向調整好,是非常困難的事情。尤其是船隻主機本來設計的,就是前進後退用的東西。現在要把船隻的運動,改成橫向的左右轉動,在外海,船隻需要迴轉半徑與足夠的前進進距離。在港內,事實上是非常困難的事情,所以除了船首推進器,經常都是要使用拖船,或者是錨鏈的協助。現在的船隻大型化,使用錨鍊,已經不切實際,所以要用拖船來協助。但是拖船的馬力有限,經常右要配合船隻的迴旋支點來操作,所以一條拖船可能不夠? 那要使用幾條拖船,就是由迴轉速率來決定。
現在我們看看上圖,一條豪華郵輪,從外海進基隆港,要去客運大廈郵輪碼頭上下乘客。可是此時東北季風盛行,所以該輪進港以後,應該要向右轉,可是船體收到左舷來風,這時他的迴轉速率,就非常難以建立,應該要比平常加派更多的拖船。如果這條船是一條貨櫃船,他要進港去東碼頭靠泊,而且是右舷靠泊,所以船隻就是按照圖上航向前進,再向左轉,右舷去靠碼頭,這時就算沒有拖船,貨櫃船也有很強烈的向左轉的趨勢。所以這時候的拖船,反而不是在協助回轉,而是用來防止船隻迴轉太快。所以該輪只要能夠好好控制前進速度,拖船的數量應該就已足夠。
實際上的操作,進港的郵輪,要儘早帶上拖船。帶大拖船,立刻開始工作,全力推頂,如在位置2的情形。要進港去靠東碼頭的貨櫃船,則只是帶的拖船備便,控制好船速,雖然是順風,比較難停車,只要頭纜先帶上,應該就沒問題了,如在位置3的情形。
我們再看看,迴轉速率對成敗的影響。這個碼頭的走向是144度,如果船隻從外海進港,能夠把船首像調整到144度,也就是建立足夠的迴轉速率,能在有限的空間裡面,把船首像調整到我們需要的方向,即使船隻已經到了碼頭邊,還有多餘的前進速度,例如左圖,該輪船艏向已經轉到144度,但是還有剩餘的前進速度1.7節,因為與碼頭平行,所以船隻還有向前緩衝的餘地,換句話說,超速也沒關係,只要你轉的過來。
再看右圖該輪轉向不足(迴轉速率不夠的另一個講法),船首像只有轉到135度,船頭可是已經到碼頭,此時還有1.7節的船速,於是船頭碰撞到碼頭,造成船體損傷。這個固然看起來是像船隻超速,但實際的原因是,船隻的迴轉速率沒有辦法建立,沒辦法克服回轉不足的狀況,領港當時心裡的想法,一定是今天這船,怎麼轉不動了。
轉向不足的另一個問題,下期再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