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第二個是船隻的前進速度,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迷思。

每次船隻撞了碼頭,或是撞了橋式機,原因都是說是因為超速,速度太高,所以失控。船速得高低,與船位的控制是一樣的,是隨時在變的,順風的時候快,逆風的時候慢,船隻的加速減速,都會有一個過程,所以船速是一直在變化的,什麼時候超速? 什麼時候不會? 這都是要考慮的因素。要撞上了,才去了解船速多少? 當然不行。所以要控制船速,一定要設檢查點check point(一個或數個),在這個檢查點,船速應該多少? 速度才不會失控。

這在所有控制系統,都是一樣的,包括人為的操作,都需要有這樣的機制,從上圖來看,

  • 左邊的這個圖形,綠色的是代表領港操作,所需要使用的車速。左邊紫色的,就是代表領港的檢查點,再一海浬前面的時候,速度要保持在三節以下,在接近3個cable的時候,速度應該是0.3節左右。他的船型是舊的巴拿馬極限型,300米長度。
  • 右邊這個進港圖,很顯然的外港防波堤上的位置1,可以做檢查點1,需要檢查一下船速,再早的時候,船頭會報,"報告駕駛台,船頭通過防波堤"。那時還沒有doppler log,聰明的領港,上駕駛台的時候,就已經看過船頭到駕駛的距離,船頭報通過防波堤的時候,就開始讀秒,用來估計船速,現在不必這麼麻煩了,GPS或ECDIS都一目了然,缺點就是看不到船速時,就不知道,也沒有感覺了。一般位置1這邊,應該是最高到12節的速度左右,這要看船型與馬力的大小。
  • 檢查點2 : 通過內港的信號台的時候,要再檢查一次船速,這應該要降低到多少節的速度,要看靠東碼頭,還是西碼頭而定,在這個位置,領港可以在駕駛的通過西碼頭橋式機的近腳時,就開始讀秒,讀到橋式機的另一隻腳時停止,用來估計船速。例如橋式機兩隻腳的寬度是30公尺,某輪讀秒,這30公尺用了10秒通過,這時船速就是每秒3公尺,每分鐘180公尺,每小時10800公尺,換算成船速,就是10800/1852= 5.8節左右。或是計算兩各纜樁之間的通過秒數,就能掌握船速。
  • 或是在船席前,位置3的時候,可以讀貨櫃長度的通過秒速,應該就可以掌握船速,這對在船頭待命的大副,非常有用,現在就培養靠碼頭的能力。

船速與船位,就是操船的要素,但這些只是其二,就像上圖左邊,離碼頭多遠(紫色盒子;船位),需要把速度降到多少(紫色盒子;船速),還要考慮到風向水流的因素,就像上圖右邊(黃色箭頭代表風力),所以到駕駛台先想像等一下,靠碼頭時,船隻的各種位置,關心不可抗力,利用手上的主機舵機船艏推進器,與拖船就位來配合再加上由人控制的前進速度,也算是天地人和的配合。

對於要在港內掉頭的船隻,還有一個要素,也是最被忽略的迴轉速率,套句老話,船隻前進的慣性要控制,船隻迴轉的慣性,更是港內掉頭的關鍵。下節待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幾波特船長 的頭像
    幾波特船長

    Sailed4seas的部落格

    幾波特船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