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操船點線面- 11 進防波堤
進防波堤或大角度轉向,速度不能太高,又要維持船位,就要有預留舵效的觀念。如上圖,本船接近防波堤,
- 流水在位置1與位置2,方向相同,大小卻差很多,這是因為在位置1防波堤外,流水不受空間限制,流速較為和緩。在位置2防波堤口上,流水受防波堤限制,空間壓縮到口子上,流速急速增加。
- 對船體來說,在位置1防波堤外,船頭船尾都受到流水推力,所以船艏向要向上流的防波堤修正,但是迴旋支點在船艏的1/4船長處,船艏有向上流轉的趨勢,但是船體卻整個被流水,帶往下游。
(水流的力道與風力作用的部位不同,水流作用在船體的水下部位,船水下的體積是,中間胖兩頭尖,水流很容易作用到重心,全船都往下游去。風力作用在船體的受風面,受風面前後都很胖,很容易作用到轉心(PP迴旋支點),風力造成船艏向向上風迴轉,船位反而往上游去。)
- 在位置2防波堤口上,流水受防波堤限制,空間壓縮到口子上,流速急速增加。各位仔細看,此時所有的流水,都作用在轉心(PP迴旋支點)的後面,就是船尾啦,這是不是火上加油,水流急又單壓船艉一邊。
- 此時再打滿舵,用大車都穩不住,穩不住就不能停車,不能停車,就會衝過頭,到位置三。
- 正確的操作: 我們重說一遍,加上船速與船位的考慮
- 在位置1防波堤外,船頭船尾都受到流水推向下流,所以船艏向要向上流的防波堤修正,
- 這時的船速,一般都是減速或慢速(SLOW AHEAD),利用船艏向來調整流水(SETTING)。
- 船位是寧上勿下,也就是寧可偏向上游,也不要被推到下游 (見上圖2位置)。
- 船速的考慮 : 這裡不減速,到口子的時候,就沒有多餘的俥力與舵力,可以使用,這就叫做預留舵效,是非常重要的觀念。
- 一般的船長,只有注意到領港加大俥,往裡面衝,減少通過的時間,卻不知道,這裡的大俥,雖然可以減少通過的時間,但是最主要的是,增加舵效,控制船艏向,加速迴轉。卻沒有注意到,前面的減車,以為領港是要先喘口氣,喝個咖啡,卻不知道,這裡的減車,是整個操作成敗的關鍵。外行看熱鬧,內行看門道。
- 船位的考慮: 偏向上游,是方便等一下的左轉操作,如果船位被推到下游 ,船上的船長,只能禱告不要撞到左邊的防波堤,哪裡敢向左轉。所以船位千萬不能向下游偏,否則就是火上加油又下刀,三管齊下,不死也重傷,沒撞到防波堤,衝到港裡去,也會失控。
- 在位置2防波堤口上,流水受防波堤限制,流速急速增加,
- 這時的船速,船在口子前多遠? 開始加俥或加大俥(HALF 或 FULL AHEAD),
- 這個我沒有概念,應該最遲是6 到2 倍船長的距離吧? 因為歐洲船的傳統,都是在防波堤半海浬外,船副會大喊一聲,HALF MILE FROM AND MAKING ?? KNOTS
- HALF MILE FROM意思就是剩下半海浬,半海浬是900公尺,對一條150公尺的小船來說,大約是6倍船長的距離,所以這是需要開始加大車來通過的地點。後面還有報船速,就是提醒船長,還有什麼樣的車可以加。(對400公尺大船來說,要2400公尺=1.2海浬,口號應該改成ONE MILE FROM AND MAKING ?? KNOTS)
- 至於說用舵的距離是兩倍船長;這個如果各位有研究過迴旋半徑的話,應該知道這是迴轉的第一個階段,就是舵角打下去,船體下面的水流壓力開始變化,但是船體卻還在原來的航線上(WHEEL OVER POSITION)。
- 兩倍船長到4倍船長的距離,是船頭離開了原來的航線,但是船尾還在原來的航線上,也就是在這個距離,舵角會讓船體產生迴轉的趨勢,換成現在的說法,就是迴轉速率會開始建立。
- 在位置2這裡,此時已經是用了左滿舵,而且是在口子前兩倍船長的距離,就已用舵。表示船頭會開始向左轉,這時候,如果船尾受到向左邊的強大水流影響,船頭就會開始向右轉。所以明知道,口子上船頭會快速的右轉,我們就先用左轉的趨勢,迴轉的第二階段,來抵銷流水右轉的趨勢。
- 在位置3的時候,船艉已經進了防波堤,本船要穩定在船艏向上(迴轉速率=0)時,才能停車。先停車,再回舵,相信我,這是好習慣。
- 此時船體受到風力影響最大,季風的時候,船隻向上風轉向容易,向下風轉向困難。所以在進港前位置1,就應該觀察流水的本質SETTING,到底風力佔多大,水流的走向與流速佔多大,這是船長在外海,上駕駛台後,要做的第一件事。
- 要做的第二件事,就是估計位置1 2 與 3時,船位應該怎麼擺?
- 估計位置1 2 與 3時,船速應該多少 ? 何時應該預留舵效 ? 何時應該立刻停車減速 ?
- 前面千言萬語,都不如對著上圖,沉思默想,建立起船位與流水的圖像記憶,長期記憶與處境想要,以後到其他港口時,才能有預測的能力。
- 使用ECDIS鳥瞰圖監控船位,如同上帝高高在上,把船頭船尾的形狀秀出來,從此每個船長,都有上帝之眼。
後語: 越寫越多,可見對我來說是常識的東西,對各位是知識,是基本功,是還不能用的東西,是要一看再看,等哪一天回頭再來看看,覺得沒甚麼的時候,那就是你功夫練成的時候。至於裡面,有些交代不清楚的,船速應該多少 ?何時應該預留舵效 ? 何時應該立刻停車減速 ?船在口子前多遠? 要開始加俥或加大俥。加俥或加大俥是多大? 這些是因港因時因人而異的變數,也就是俗稱的 "天和,地和,人和" ,是操船者自己要做的功課。知道原理,不知道現場數據?也是於事無補。所謂的能知不能行,眼高手低。
當然對一個港口最熟的是領港,那我們為甚麼要懂? 因為能知不能行,不是問題,要有知識,才會有感識。有了感識,才會有想法與做法,也就是想要甚麼? 每一個操作,我們都必須完成這,知識->感識->想要的循環,才會有處境想要situation awareness。
如果沒有知識,那就永遠不能行,永遠做個門外漢,旱鴨子。
加速迴轉,讓我們下節再說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